设置
《北京:青花的记忆》

北京:青花的记忆

【他说】

对于北京,我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些文学作品的叙述里。林语堂笔下雍容大气的北京;张恨水笔下透着繁华落尽后苍凉的北京,又让人咀嚼到实实在在的市井人生;老舍笔下在大杂院、小胡同中铺叙开来,鲜活热闹的北京;而林海音笔下的北京,则是隔着老远似乎就能听到运煤骆驼队悠扬的声音,“叮铃叮铃”,将你的记忆拉回遥远的童年……总之,她就如同一张隐藏在华丽龙袍下的面孔,时而风华绝代,时而庄严肃穆,时而从容安详,让人无限神往。 大鼓、茶馆、胡同、还有儿话音的北京话,好像这些记忆会穿越时间再次重现。


有人说,是北京的风土人情养育了那么多知名作家的文学情。我想在那个时代,应该和这些有关,要不然冰心也不会花一百两银子买下四合院来度过时光中最安静的那段日子。

 

【追梦】

活着在于追求美好的事物。

21年来,我所梦寐的旅行。想那城内的红墙黄瓦,想那黄威浩荡的紫荆城。好像一场约定,只待来寻。


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汪峰用沧桑的声音描绘了现代北京的愁和忧。当一个人走在北京城时,内心无比翻滚。曾经那个流光溢彩的皇城早就不复存在。


历史不能更改,时间不能倒流。曾经都只是曾经。四面八方的外地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了“北京人”。


人人向往大城市,于是北京成为了一个梦想。无数的人来这里寻找,有的人迷失在路上,有的人走向成功。泪水、汗水与花香。最后你得到了什么?

记得有句歌词说 ,好大的北京,我哭都没有了声音。


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来北京只是为了当初一个执念,如今执念没了,她离开了北京,回到家乡的县城开始做一个普通人。我问她后悔吗?她笑着摇头,不,从没后悔过,因为那是我的青春。


年轻真好,因为永远热爱远方。即使奋斗了好久又回到开始。


经历过不后悔,这便是最好的收获不是吗?


记得《死亡诗社》中说: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浪漫和爱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我希望你可以一直天真明澈、没心没肺的笑,永远穿自己喜欢的格子上衣,永远放荡不羁爱自由,永远不忘记梦想,追寻远方。总之不要成熟。


这个世界虚与委蛇的成年人太多,而你不需要向他们那样活着。

 

【青花】


后海有一个不知名的胡同,里面有家旗袍店名字为,青花的记忆。第一眼看见便喜欢上了。只有这一带还存留着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偶尔还会听见几声京剧和北京话,听起来特别亲切, 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时候看许鞍华执导的《半生缘》,因为觉得很惊悚,几乎从没有看完过。那整部影片都弥漫在爬满虱子的陈旧空气里,呼吸一下,都要被呛到。前面部分勉强可以持续,电影中途,还有曼桢被祝鸿才玷污,然后被曼璐囚禁的情节,顿时就换了频道。幼小心灵不断询问,为什么会这样?那是我初次了解张爱玲的作品,当时就觉得这个作者就是这个情感涉猎的杀手,竟然将一种爱而不能、病态的情感,写的如此揪心。


后来我才知道,她的作品有她现实生活的写照。她将自己囚禁在牢笼里,不肯释怀,并且心甘情愿让自己放逐。


张爱玲喜欢旗袍,众所周知。 还记得老照片中的张爱玲,双手叉腰,头颅高昂。眉眼和唇角都极力上扬,含着笑意。虽非十全十美的相貌,却是倾城之姿。


东方之美在她身上一览无余。她说 “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被誉为“旗袍丽人”的张爱玲,艳绝一时,凄凉无限。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自己的“生死劫”,张爱玲也不例外。


她与胡兰成的情感牵扯是命中注定。乱世中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分手。她是爱他的,也许只因为那句“懂得”。她说:“自从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让她卑微到了尘埃里,即使开始她便已经知道了结局。她说“开始的时侯,我们就知道,总会有终结。”但是她依然扑蛾飞火,不过一切的爱了。就像她最后所觉悟的那样。“爱情, 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她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脱离现实的纯粹的爱情。不问缘由,不问经历,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阶级和信仰。正是因为如此,出身于大家闺秀的一代才女,才有了和胡兰成的乱世恋情。


她遇到了他,她以为她得到了于千万人之中遇见惟一的人的欢悦,她以为她得到了于千万人之中守住恋爱一刻的永恒,但欢悦无永恒。因为那到底不是惟一的。


没有爱人,无人是岁月的敌手。可是人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


张爱玲是世间最后的一朵水墨青花,只开于芳华绝代里。


从后海走过,我的心顿时明亮了许多。仿佛从“记忆的青花”里随时都会走出一个穿越时空来寻觅记忆的人儿。


轻轻的说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南烛姑娘写于内蒙(2015-09-09)



当前作品

北京:青花的记忆

分类:旅行

作者:1224212943

手机扫一扫

新浪读书二维码

随时随地看本书

ta的作品